通知公告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气 象
信 息
气象要闻 市县要闻
天气预报 区域经济
综 合
管 理
组织机构 示范认证
法律法规 县乡互动
防 灾
减 灾
规划预案 风险区域
预警信息 灾害防御
农 气
服 务
果业生产 设施农业
农业生产 农业信息
 
长武县县镇村气象直通车服务支持系统
  气象服务终端 点击名称进入
洪家镇
昭仁街道办
相公镇
巨家镇
丁家镇
彭公镇
亭口镇
枣元镇
地址: 陕西省长武县
邮编: 713600
电话: 029-34202001
邮箱: cwqxxz@163.com
网址: http://www.cwqxxz.com
 规划预案  
 长武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前言

长武地处陕西关中西部陕甘交界处,位于东经107°38107°58,北纬34°5935°18之间,西、南、北三面分别与甘肃省泾川、灵台、正宁、宁县吡连,东与陕西彬县接,是陕西的西大门。全县总面积568.3平方公里。辖92社区160个行政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等特点,每年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我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对长武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49号)、《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以及《陕西省气象条例》、《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咸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咸政发〔20119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相关要求,制定《长武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2-2020年。本《规划》由长武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规划》中所指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暴雨(雪)、寒潮、霜冻、冰雹、大风(沙尘暴)、高温、雷电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市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水文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地质气象灾害、航空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

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长武县人民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近年来长武县县、镇(社区)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对气象灾害倍加关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取得可喜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观测资料接收系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逐步建成较完整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体系;二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网站、电话、微博、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分发,全县每天接受气象服务信息的公众超过10万人次;三是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初步建立了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四是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全县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的3%5%下降到目前的1%3%;五是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等,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虽然我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我县城市化进程加快,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增强,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旅游、电力等对气象要素敏感的行业出现了许多调整,全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二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三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四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五是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行政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面对气象灾害日益加剧且频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剧,泾、黑河大洪涝、全县大范围严重干旱、果树花期冻害、暴雪、高温热浪以及冰雹、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等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大,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随着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污染物排放、大气气溶胶含量增加,雾、霾以及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事件也呈增多、增强趋势。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水资源短缺、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第四,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安全福祉构成的威胁加重。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的安全运行。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安全福祉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尊重科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加以组织实施。

(三)目标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强化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加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建设,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到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

、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重点

我县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南北所面临的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因而气象灾害防御侧重点各不相同。而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电力等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彬长能源基地、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对气象灾害影响的敏感程度极高。因此,区分城市、农村、重要江河流域、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按照点面结合、全面防御、突出重点的战略布局,组织开展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一)城市

随着我县域经济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增大,城市内涝、干旱缺水、高温、暴雪等造成的灾害日益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和其它气象因素导致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防御城市气象灾害,需要大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提供相应的气象数据和参数,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建设,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

(二)农村

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干旱、洪涝、霜冻、冰雹、大风等造成的气象灾害对粮食、经济作物、林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新农村建设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然而农村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畅,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部分行政村、民宅建造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农村群众防灾意识不强,防灾避灾技能不高,农村防灾减灾工作亟待加强。

防御农村气象灾害,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以及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障气象灾害信息能够到村入户;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和农民防灾避灾技能培训,建设农村防灾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基地;加强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增加气象科技的贡献率,保障粮食、果业、设施农业以及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稳产高效;开展新农村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修订完善农村建筑物和农业生产设施防灾标准,指导地方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和新农村小区,加固和改造现有的农业与农村防灾基础设施和民宅等建(构)筑物。

(三)重要河流流域

我县是暴雨多发区,黑河、渭河、南河及磨子河,每年洪水灾害威胁相当严重;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冰雹灾害多发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强降水和干旱发生概率均呈增大趋势,黑河、南河及磨子河、渭河流域洪涝灾害重现期缩短,大面积干旱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

重要河流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把防御由于大范围暴雨和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流域性洪涝以及流域大面积干旱、严重的季节性干旱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北部旱塬沟壑区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实现工程性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有机结合,构成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流域洪涝干旱联防工作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进一步强化突发性强降水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编制和更新流域洪涝、干旱风险区划,调整流域防洪标准,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我县是防洪工程设施主要有亭口水库、七里水库、城市排涝工程等。

(四)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

交通运输和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低温、霜冻、暴雪、大雾等对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的影响尤为显著,造成道路结冰、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等严重后果。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生产部门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某一经济部门或行业受灾后,不利影响会迅速连锁传递到其他行业或部门,灾害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明显放大。

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是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电力气象观测等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开展铁路、公路线和输变电线沿线精细化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设计标准;建立公路和输变电线沿线工程设计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合理规划和布局,科学防灾避灾。

四、主要任务

黑河、南河及磨子河及渭河流域等不同的气象灾害特点和防御侧重点,围绕城市、农村、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电力及能源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产业统筹制定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全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长武县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发布,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调整、优化气象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增加监测点密度,提高地面自动化观测水平,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全自动化观测;开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建设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灾害性天气,尤其是对重点区域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性连续监测。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水平。多部门联合建设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立和完善农业、交通、能源、电力、旅游、等各类专业监测网在内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加快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实现探测资料的实时收集传输和分发;建设分布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实现各类气象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资源,建设和完善各相关部门间气象灾害信息实时快速交换网络和共享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的高度共享。

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实现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和监测跟踪,提高预报、预测、监测的精度,提升预警时效性和准确率。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提高突发性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初步建成精细化的乡镇级预报系统,提高全县精细化镇(社区)村预报覆盖率和精细化水平。

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预报能力建设,建成针对交通、水利、能源、电力、安全监管、旅游、环境、国土资源、卫生、林业等重点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将专业气象服务主动融入和覆盖到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大力提高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类专业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提高发布频次,实现预警信息的滚动发布。到2020年,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

建立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信资源进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机制或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群众。加强覆盖乡村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到202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及时准确地“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

(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开展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风险因素,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1.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全县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社区、村镇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普查,编制承灾体脆弱性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为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奠定基础。

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经济开发项目以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和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

研究制定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风险等级标准和风险区划工作规范,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3.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开展气候变化事实及演变规律的检测分析,加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极端气象灾害事件,以及对经济、社会、能源、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建立集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应对为一体的气候变化业务。

(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完善防灾法规和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有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健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依据我县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制、防御职责,各部门的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县镇(社区)两级气象工作站各单位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有关要求,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详细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明确目标、细化责任。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实施,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效益评估机制,及时分析总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内容完善、科学配套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体系。依据《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咸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法规,制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办法,县镇(社区)两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气象灾害防御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气象灾害种类及风险区划,提供完整、准确的气象数据,为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提供依据,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性、规范化、标准化。

3.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在气象工作站、防灾减灾示范社区(镇)、防灾减灾示范村等场所建立气象科普长廊,扩展气象科普基地,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对全民特别是农民、中小学生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利用气象信息避险防灾能力。

(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组织各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县、镇(社区)两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规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紧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等事项,基本形成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2.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协作联动和信息跨部门共享。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对干旱、冰雹等灾害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水平。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建立覆盖所有镇(社区)和行政村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发展壮大气象减灾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建立气象灾害联合监测、预警和救灾应急救援机制。

3. 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充分发挥社区、村镇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社区、村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对基层社区、村镇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的创建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基层社区、村镇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围绕“消除社区安全隐患、提高居民减灾意识”,着力提高城乡基层社区、村镇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切实增强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建立镇(社区)气象工作站、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

五、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与规划目标主要任务的总体要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加强县城区、农村及农业、林业、交通高影响行业以及经济开发区、重点气象灾害影响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

为加强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研究、预警网络体系,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到2020年,依托已有现代化建设成果,与我县有关部门、县级政府和有关专业组织已有资源紧密衔接,实施以下六项工程建设。

(一)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系统和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建立健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监测评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完善县镇(社区)两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开展精细化气象及次生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在各行政村建立气象预警喇叭自动播报系统、电子显示屏、掌上移动气象台为主要手段的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全县的农村乡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的气象工作站。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到农村的瓶颈问题。

建立粮食、果业、设施蔬菜以及烤烟、中草药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提高粮食安全及特色农业产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集市集会等公共场所开展雷电防护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线路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的防雷措施。

(二)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完善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建设县级移动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县近地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立体观测和城市自动化探测系统,完善城区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城区突发事件气象应急响应系统,提高城区、经济开发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立县镇(社区)气象通信灾难备份系统,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警能力。

(三)高影响行业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服务工程

建设完善高速公路、骨干输电线路、重大通信设施等气象灾害防御综合监测网和风能、太阳能、沼气、空中水资源监测站网;建立全县交通气象服务、旅游气象服务、电力等重点行业气象服务系统;建立交通、旅游、能源、电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能源安全、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及适应对策研究。

(四)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全县人影监测预警系统。综合常规大气探测和卫星、雷达、遥感、闪电定位探测等人影特种观测设备,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监测网,为开展大范围、跨区域人影指挥作业提供科学数据;建设粮食主产区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完善果业区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人影跨区域联防立体作业网;建设人影作业效益效果评估系统;按照《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要求,健全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作业体系和应急作业机制。完成全县人影作业点的标准化建设,增强人工影响增雨防雹作业能力。

(五)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针对长武主要气象灾害开发具有长武地方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和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向气象灾害易发区群众免费发放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读本、挂图,举办各类培训班,对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气象信息员等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防御技能。编写中小学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读本,开展中小学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加强县镇(社区)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减灾工作机构的综合协调作用,特别要发挥基层村镇、社区党支部、村委会等的组织协调和主观能动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县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切实加强与省、市气象局和各部门联合互动,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化气象与农业、交通、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的合作。不断完善与县、镇(社区)政府和各灾害防御相关部门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联动机制、灾害联防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项目合作机制。继续加强与相关、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强我县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响应仿真和实战演练,开展跨区域气象灾害机理研究、减灾政策研究和减灾合作机制研究,制定与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气象灾害应对战略和管理政策。加快最新科研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努力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新突破。

(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县、镇(社区)乡协调一致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不断培养高素质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力度,优化队伍层次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和优化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高素质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加强气象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气象防灾减灾专业教育和培训,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镇、社区、行政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和气象信息员建设,在乡镇设立气象协理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社区、行政村设立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及时报告和反馈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社区、行政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气象事业经费的增长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并适度超前。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气象灾害受灾单位和弱势群体的救助、损失转移及分担作用。

(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大力推进与全县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气象科普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宣传和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县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建设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带动全社会各阶层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宣教活动,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重点地区和弱势人群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的公众广泛参与防灾避灾应急演练。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

    发表时间:[ ] 浏览次数: [ 283 ]
版权所有 © 2013 长武县县镇村气象直通车服务支持系统    联系地址:陕西省长武县   联系电话:029-34202001   电子信箱:cwqxxz@163.com   网址:http://www.cwqxxz.com